“旱优78,亩产640斤。”随着最后收割的稻谷上秤称重,广东肇庆首期600亩撂荒地上的节水抗旱稻产量日前定格。要知道这片土地平均土层厚度只有20厘米,最薄处只有两三厘米,且开垦前杂草3米高,遍布石块。今年6月,肇庆怀集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就在收割日前几天,这片稻田还经受了持续性暴雨的打击。
节水抗旱稻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首席科学家罗利军领衔团队培育,曾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上海市农业领域研究成果首次获得这一奖项。凭借着新地、荒地、山坡地、盐碱地来者不拒的“钝感力”,节水抗旱稻如今已种遍我国大江南北。截至目前,这颗20多年前从上海培育出的“种子”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覆盖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以及华南稻区,甚至在云南海拔2000米的地区都能种植。
罗利军为节水抗旱稻的发展设立新增种植面积1亿亩的目标,专攻地力较差的“边际土地”,包括4000万亩盐碱地、3000万亩低洼易涝旱地和3000万亩撂荒复垦地。广东肇庆的试验让达成这一目标更具可操作性。
荒地也能变农田
节水抗旱稻首次在广东大规模亮相始于2024年,在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的800亩香蕉园复垦地上,全生育期直播旱管的节水抗旱稻克服了砂质土壤不保水、灌溉系统末端不易引水的问题,生产成本比常规水稻的减少1/3,产量达到亩产500公斤。煮熟后的稻米口感甜糯,丝毫不输常见的水稻丝苗米。
去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在肇庆首期启用超600亩撂荒地,播种下1.5万余份种质资源,涵盖超过200个新品种(品系),用于种质筛选和品种比较试验。
这是块怎样的土地?节水抗旱稻研发中心的首席育种家余新桥说,这块地曾经种过水稻,但已经荒废多年,杂草有3米多高。等把杂草除尽一看,土层薄、落差大、全是石头,属于种水稻的人最不喜欢的那种地。
就是在这样一块地上,他们要看看节水抗旱稻的极限在哪里。和传统水稻种植不同,节水抗旱稻没有育秧、移栽等环节,只要把种子撒到地里即可,整个生长周期无须人为灌溉,靠“天落水”就能稳产550斤/亩以上。当下,广东的粮食自给率仅为25.4%,稻米缺口高达400万吨,引入节水抗旱稻是大势所趋,也为其挖掘粮食增产新空间提供了关键路径。
多制了一季种
在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制种稻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饱满的谷粒从出粮口倾泻而下,很快装满田埂边等候的运输车。农技人员手持测产工具,仔细记录着每一块试验田的产量数据。今年是浙江众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永平首次尝试节水抗旱稻的春季制种,相较于传统秋季制种,春季制种不仅成功避开了台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对产量的影响,还通过错开花期,有效减少与常规稻的花粉混杂,让种子纯度达到更高标准。
丽水多丘陵,吴永平的节水抗旱稻就种在800-1200米的丘陵地上,这里海拔高、温差大、水质好、空气好,造就了它不输给东北五常大米的口感。
吴永平原本是一家旅行公司的老板,今年是他做节水抗旱稻的第四个年头,事实上接触节水抗旱稻的第二年,有商业头脑的他就开启了“认养一亩田”的模式,每月给某企业提供1500斤大米。“这也是公司来人吃了觉得吃口好,这个模式才能走通。”吴永平说。
截至目前,吴永平的节水抗旱稻田规模已达2000多亩,种植期绿色宜人,收获期金浪翻滚,有了做观光农业的基础。吴永平现在想把旅游和种稻结合起来,让原本的丘陵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
2万粉丝“守”直播
“2023年底我在抖音上开出了节水抗旱稻第一家直播间,一开始粉丝只有几百人,两年时间我们粉丝数超过了3万人,每场直播有2万人观看,今年的线上销售额比去年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节水抗旱稻经销商、安徽利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凤维说。
张凤维和节水抗旱稻结缘于2010年,他觉得这水稻有点意思,就拿了35公斤种子,请人在废旧药厂的荒地里种了5亩水稻。一天,种地的工人跑到他店里说这个品种厉害,他赶忙去看,发现节水抗旱稻长了近1米高,穗粒饱满。2018年,张凤维开了一次推介会,仅仅一个怀远县,就来了1200人,现场就定下15万公斤的种子。也是这一年,他实现了卖出30万公斤种子的“高光时刻”。
在与农户深度打交道的过程中,张凤维觉得想要让更多人知道节水抗旱稻,就要用好互联网的力量。于是,两年前,56的他开始尝试直播,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很快直播间人数就从几百人“狂飙”到如今的两万人。要问他有什么“涨粉”秘诀?张凤维说,其实他只是将节水抗旱稻的一些种植画面拍成视频传到平台上,特别是它种在旱地、山地、荒地等“废田”里茁壮成长的画面,往往最能“吸粉”。如今的张凤维正享受着他的事业“第二春”的快乐与忙碌,他坚信节水抗旱稻的覆盖面会更广。
宝盈优配-股票配资官方公司-配资炒股官网开户-配资炒股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